打印

[军事] 最近大出风头的歼10c和现役的歼20以及新六代机比差距有多大?[2P]

1

最近大出风头的歼10c和现役的歼20以及新六代机比差距有多大?[2P]

2025年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已然成为现代战争史上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日凌晨,印度发起代号"朱砂"(Operation Sindoor)的三军联合打击行动,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9处目标实施突袭。这场军事行动迅速演变为检验中式空地一体系统实战效能的"试金石"。巴基斯坦空军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击落3架法国"阵风"、1架苏-30MKI、1架米格29、1架幻影2000和1架苍鹭无人机,合计总损失约9.14亿美元,取得了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没有代差的情况下,自身无一损失的现代空战史上罕见的战损比。显然,巴基斯坦展现的作战优势,根植于其近年来整套体系已经从“万国牌”转向在中国技术支持下精心构建的多层次、立体化防空作战网络,即通过先进数据链将预警探测、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和电子对抗等要素有机融合的完整作战体系,加之该体系针对印度空军体系弱点的精准设计和巴基斯坦灵活且娴熟的战术应用。


当日凌晨1点28分左右,在2架A-50EI预警机的组织下,同时探测能力较低的国产EMB-145I“天空之眼”(Netra)预警机提供伴随电子干扰,印度出动了多达80架的战役级庞大机群,包括法制阵风战斗机发射了斯卡普巡航导弹和铁锤精确制导炸弹,俄制苏-30MKI则发射了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还有包括米格-29在内的多种战机担任防空警戒、佯攻掩护、电子干扰、反辐射作战等职能,而以色列制苍鹭无人机在三小时前已经在高空盘旋以实施监视、电子侦察和干扰等职责。印度空军深入袭击“虔诚军”(Lashkar-e-Taiba, LeT)、“穆罕默德军”(Jaish-e-Mohammed,JeM)及“真主穆斯林游击队”(Hizbul Mujahideen)三大武装组织的重要据点。最接近印巴边境的目标包括锡亚尔科特(Sialkot)境内两个营地,距离边境仅6至18公里;最深入的攻击为距边境100公里、在巴哈瓦尔布尔(Bahawalpur)的穆罕默德军总部。相信在预设的攻击方案中,巴基斯坦空军如果进行截击和防空反击,印军将顺势集中兵力展开规模空战,一举摧毁巴军预警系统和防空作战体系。

毫无疑问,印度空军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部署以攻势制空+纵深打击为核心,强调先发制人。在距离印巴边境150-300km处前沿阵地,除了部署“阿卡什”中程防空系统以拒止巴方战机越境,在安巴拉(Ambala)部署有第17“金箭”阵风中队,负责对地打击和强势制空;在斯利那加(Srinagar)部署苏-30MKI,提供远程护航。这些前沿阵地处于巴基斯坦战术导弹射程边缘,但又足以保证战机快速抵达冲突区域。在距边境400-600km的纵深基地,瓜廖尔(Gwalior)部署S-400防空系统,提供远程区域防空;旁遮普邦阿达姆普尔空军基地则部署A-50EI和EMB-145I预警机支援。印度近期在印巴实际控制线沿线还部署了多套“萨姆尤克塔”高频电子战干扰系统,旨在全面压制巴基斯坦军队依赖的GPS,不过对中国的北斗则无能为力。
巴基斯坦空军则采用弹性防御+伏击战术,距边境200-400km核心基地中,拉菲基驻扎了第15“眼镜蛇”歼10CE中队,作为力量倍增器负责高端制空。白沙瓦空军基地部署中国制造的ZDK-03预警机,以及部署有装备猎鹰DA-20电子战飞机的第24中队,并配备中国DLT-2A地面干扰站提供电磁掩护。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走廊、卡拉奇港部署新交付的红旗-9BE以实施要地防空,而萨戈达、穆扎法拉巴德周边和锡亚尔科特防线等前线机动部署红旗-9P,对印度战机形成“侦-控-打”闭环。同时枭龙Block3在边境附近机场轮换,执行中低空格斗、对地支援、诱敌和补盲等多重任务。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巴基斯坦并未对印度空袭的导弹做出拦截,也并未在空袭时对印度战机发起攻击,而是选择在印度战机空袭得手返航之际,发起雷霆攻击。显然,印度空军执行空袭时,会采用低空突防战术,尽量利用多山地形躲避巴方预警机侦察。攻击编队还会规划防空压制(SEAD)航线,伴随有反辐射导弹威胁,巴方地面防空雷达开机反而易遭反击。同时,印军阵风和苏-30MKI等护航机群处于战斗空中巡逻状态,电子战系统全开,且保持对空搜索雷达主动扫描。此时巴方进行截击和防空反击的风险较高。而印军完成空袭后,飞行员成功完成任务后警惕性降低,为了快速脱离可能提升飞行高度,未必保持低空战斗编队。且返航阶段,战机屁股朝向巴方,无论是雷达散射还是红外特征都是最为明显的,远比战机前向方向容易探测和跟踪。加之返航阶段燃油一般不是太充足,不足以支撑其转向进行接战,或被攻击时持续进行大能量机动。从政治博弈上,返航阶段击杀可传递"惩罚性威慑"信号,同时巴基斯坦便于主动管理攻击态势。
可以想见,当印度空军执行空袭行动时,巴方预警机已经在相对较低空域执行隐蔽监视,DA-20猎鹰电子战飞机也在空中巡逻待命。一旦监视到印度战机返航,预警机和电子战机将适当爬升,以便在多山的克什米尔山区遂行稳定探测、跟踪和电子干扰,同时指挥歼10CE等战机快速升空,红旗9P等地面防空系统开机待命。此刻,印度预警机应该并非返航状态,仍然在严密监视边境线,一旦发现巴方战机,将指挥防空护航战机前出拦截。所以这一阶段双方对空中态势感知能力的强弱将极大影响空战走向。
印度A-50EI预警机采用俄罗斯190吨级的伊尔76MD重型运输机作为载机,用L波段以色列EL/W-2090费尔康有源相控阵雷达代替俄罗斯Vega-M雷达,3架预警机耗资高达11亿美元。其中EL/W-2090雷达采用三面固定阵列电子扫描,实现360°覆盖,扫描速率比机械旋转雷达快5倍。通常盘旋飞行在10000米高空的半径100km的巡逻轨道上,空中滞留时间4小时,一次空中加油后可延长至8小时。对RCS=5㎡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400km,对RCS=0.1㎡的巡航导弹探测距离为120km。可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引导24枚导弹攻击。该预警机集成了EL/M-2610敌我识别系统,EL/L-8321电子战和电子情报,多频道通信和情报交换系统以及多个宽带数据链路。采取了较为成熟的抗干扰技术,包括自适应波束置零,可在干扰源方向形成盲区,具备LPI低截获概率探测模式。还加装印度DRDO开发的"Tempest"电子支援措施,可识别中巴雷达信号特征。客观说来,A-50EI作为战役级预警机本身并无明显短板,但是其指挥通信子系统要兼容印度空军俄制、法制和国产战机,以及俄制和国产地面防空的多种数据链,需通过俄以联合开发的转换器实现信号互通。加之以色列雷达与俄制载机平台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仅120小时。比如2019年印巴空战中,A-50EI发现巴方F-16编队越境,但未及时识别低空渗透的枭龙战机,同时与地面防空系统的数据通信延迟约40秒,导致拦截F-16的时间窗口错过。
巴基斯坦的ZDK-03“喀喇昆仑鹰”预警机的载机是60吨级的中国运-8F600中型运输机,采用成本较低的KLC-3单面阵机械旋转式相控阵雷达,每10-12秒才能完成一次全景扫描,存在短暂盲区。对RCS=5㎡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300-350km,可同时跟踪60-80个目标,引导16枚导弹攻击。抗干扰措施包括频率捷变和脉冲压缩技术。ZDK-03最近已经接受了系统升级,可能已经换装新型预警雷达。同时,ZDK-03展现了优异的低空目标探测能力,针对克什米尔山区的复杂多径反射做了大量优化。2022年印巴边境危机期间,印度苏-30MKI低空渗透时便被ZDK-03发现。ZDK-03更具备数据融合的压倒性的优势,与中国制装备无缝协同,从而可以抓住转瞬即逝的攻击时间窗口。
另外,此次空战的主力歼10C和阵风虽然并非五代机,但均对正向雷达散射做了优化。法国达索公司吹嘘道,阵风战机从研制之初就已经进行了系统的隐形规划,在气动外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时配合进气道的弯曲设计和座舱盖镀金的措施,雷达反射面积仅为幻影-2000战机的1/20,加之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可以侦测雷达信号并产生反相相消电磁波,以降低雷达回波强度。正向空挂载RCS仅是0.1平米左右。
为了保证阵风战机在未来十年之内依然拥有国外买家的订单,达索还考虑在阵风战机上使用其研发的新型隐形涂层,以及保型弹仓以配合其机腹中的半埋式武器挂架。同时在2009年阿联酋举行的“高级战术领导课程”(Advanced Tactical Leadership Course)军事演习中,阵风依靠飞行员技艺高超的多次大过载的机动,在视距缠斗中多次锁定了F-22。加之阵风的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五代机的低可截获特征,装备了第三代红外成像线模块:泰利斯/萨吉姆(Sagem)的FSO“前扇区光学系统”,还搭载了号称能抵御F-22锁定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机载电子战系统之一: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这些都给印度一种美好的错觉:阵风不是五代机却胜似五代机,单价2.4亿美元绝对物超所值。不仅枪挑单价仅6000万美金的歼10不在话下,击落单价1.2亿美金的歼20也是触手可及。继2016年88亿美金购买36架阵风后,印度于2025年4月再花费74亿美金购买了26架阵风M舰载战斗机。
巴基斯坦歼-10C与红旗-9P协同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空战事件,其意义远超单一战果本身,标志着全球军事格局与战术理念的深刻变革。这是中国制造的战机首次在实战中击败西方昂贵的顶尖装备,有望打破此前F-35、阵风等西方战机在军贸市场长期的话语权和技术神话。此次空战还无可辩驳的证明:有机的体系融合远大于单一的高端装备性能。预警机、电子战机、战斗机和防空系统的"低成本、高融合"的无缝协同的作战模式,为中小国家对抗军事强权提供了强力榜样。同时,相比军事武器的性能参数,自主可控的技术基底、开放融合的体系架构和持续迭代的战术算法才是可持续军力的保证。这一案例必将写入各国空军教材,成为研究21世纪空中力量转型的经典范本。

[ 本帖最后由 8866460 于 2025-5-20 21:18(GMT+8)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tropist 金币 +3 感谢分享,论坛有您更精彩! 2025-5-21 00:24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6 06:40